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杭州,虽没来得及去西子湖畔徜徉,但是漫步在浙大华家池校区里,也令人心情舒畅,因为一份语文大餐即将为我们呈现。是的,这是我第二次去参加“千课万人”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,但内心的期待之情却丝毫未减。期待与“千课万人”的约会,能带给我更多新的资讯,能帮我梳理工作中的困惑,能让我以名师为镜,寻出自己的不足而改之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愿在“千课万人”的观摩活动中取得一方活水,注入思维的河流,让我将眼前的教育之路看得更清明。
我以为,名师们的风采,其实不在于他们把这一堂展示课上得如何得跌宕起伏,精彩绚烂,引人注目,而在于他们通过课堂传达给我们的,他们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。课堂的形式,其实,是可以简单被复制和模仿的。但是,教育教学的理念,却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被我们消化吸收的。在名师们身上,我读出了一份沉淀,一份经过时间的洗礼,经过实践的考验,经过思维的碰撞之后,留下的沉淀。
四天的观摩课听下来,令我感触颇深的便是名师们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处理,都很有自己的见解,有角度,有深度,有厚度。文本解读显功夫,文本处理更见真章。
如被冠以“江南才俊”的张康桥老师就给我们很生动地上了一课,词可以这样解读,这样学,这样教。李清照的<<如梦令>>虽然不是我们人教版教材里的,但是大多数老师都读过这首词,包括我。平时,我拿到一首词时,思考的是让学生诵读词,理解词意,而后背诵词。这三个环节,说来简单,在课堂上展开来却不容易了,总是很容易流于形式,流于机械讲授,学生对词的感受也就流于表面,很难激发学生对词的喜爱。而张老师在词的教学上是有突破的。他引领学生随意读词,但不随便,读出了理解,读出了画面,读出了个性。他给学生们做示范,配上夸张而形象的动作演绎了“沉醉不知归路”的字面图象,引得全班学生轻松一笑,这一笑,笑掉了学生的拘泥和约束。他抓词眼,对文中的“醉”、“惊”进行点拨、对话,研讨,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,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。学生对词的理解是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的,张老师对文本的处理,就符合学生对词的认识规律。借动作来形象化词意,后又接想象画面的交流来展现词的情趣,再把所有的动作与想象都回归至词的朗诵。多好啊,这样对词教学的处理,是让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感去建构词的意韵,更为灵动。
再看薛法根老师的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》。这篇文章我很熟,因为刚刚教过,正是我们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。我很佩服薛老师对文本的处理,非常巧妙。这篇文章,你要说教内容,那是不难的,课文也就是提出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”这个论点,然后举了三个例子去论证,最后总结观点。如果这样,我们只不过是解决了书本上的问号,但薛老师则是把问号打在了学生的心里,课堂上始终贯穿一个理念:以疑促思,以思促疑。薛老师的课非常简约,每一步都环环相扣。课一开始,薛老师就启迪学生“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”你对这句话有疑问吗?你质疑过吗?以问引问。“司空见惯”这个词怎么来的?为什么叫“司空”“见惯”呢?说实话,教这课时,我都没有如此关注过这个词语,瞬间惭愧起来。突然发现,会质疑真的是一项能力,我们经常麻木的接受,一味地接收,对生活现象,对文本知识,鲜少有怀疑和追问,自然就鲜少有新发现。而薛老师的课却很大气,致力于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,不唯书,不唯师,不唯上的怀疑、求证的科学精神。
而王崧舟老师的两堂《与象共舞》,一人同课异构,更是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,引人深思。平时,我们总按一个模式和套路去教学,对文本处理也十分的单一化。但敢于挑战的王老师,让我们领略到了,其实文本可以多元化解读。只要你找准教学的点,不同的解读,配以相应的设计,每一堂课都会张显自己的魅力。
另外,他们的课堂教学灵活变动,总能应对自如,顺应学情,调整课堂,对学生的充分关注,让我们品味到了“生态课堂”的迷人之处。
张康桥老师关注到学生们刚开始时的怯怯和迷茫,就身先士卒,示范做动作朗诵。只见张老师伸手由上往下慢慢摆动,作“日暮”状,然后踉踉跄跄地左右摇晃,作“沉醉不知归路”状,赢得了学生的笑,也赢得了学生的心。课堂上他们不再惧怕,自如展现,学习情绪高涨。
许嫣娜老师更是抓住了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,以”做动物手指操”游戏为导入,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。同时,看似做游戏,其实是在设情境,玩着,玩着,学生的角色就自然转换了,成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啦。《从现在开始》一文就这样在许老师充满童趣的教学中完成。如若没有许老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,怎能有这样一堂令我们和学生都觉得挺享受的语文课呢?
而我最尊敬的于永正老师,虽然发已白,但他的心态永远年轻,像是一个孩子王。他的课堂那么令人喜欢,那么令人向往,做他的学生,我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在《对话描写》的作文课上,他和学生合作表演,一会演小猴子,一会演猴妈妈,如此逼真,如此逗趣,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快乐之中,让我见到了他的朴实,和一颗童心。我可以想见,即使不在“千课万人”的观摩课上,是平时的课堂,于老师也是这样寓教于乐的,也是这样蹲下身子,陪着孩子们学习的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惟有源头活水来”,学无止境,不能停息。我也相信,不断的学习,就会不断地成长。这些老师,这些课,带给我的思考,会伴着我的实践,成为润泽我的一泉活水,帮助我改善我的教学。